南宫28ng相信品牌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国球进社区南宫NG·28(中国)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国球进公园”典型案例摘编(一)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8-27 13:37:05    浏览:

[返回]

  “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于2023年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起,旨在推动城市社区、公园配建以乒乓球台等小型设施为重点的健身设施,织密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为广大群众就近健身提供便利。截至目前,全国城市社区和公园累计新增乒乓球台3.8万张、其他健身活动设施共13.5万件(处);围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4万场次,吸引参与群众超130万人次;志愿服务活动3200场次,参与志愿者超22万人次。即日起,本报陆续刊发各地“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清晨6点半的北京,整座城还在惺忪睡眼间,而东城区龙潭公园里的乒乓球场早已是另一番天地:“乒乒乓乓”球碰撞球拍台面的脆响声、“吱吱呀呀”球鞋接触地面的摩擦声……不绝于耳。

  这片承载着几百位球友日常活动的场地,曾是公园管理者的一块心病。自2006年建成以来,十几年的风雨侵蚀让乒乓球场早已不复当初模样。“以前的球台旧了,地面也不平,照明也跟不上,想好好打场球总觉得不得劲儿。”常来公园打球的李大爷道出了许多乒乓球爱好者的心声。

  为了让“国球”真正走进群众生活,龙潭公园管理处决定将场地升级改造。但场地升级并非易事,背后靠的是多部门协同作战。公园管理处牵头其他多个部门组成“乒乓球区域升级改造工作专班”。积极对接东城区公园管理中心、区体育局等部门,联合第三方设计公司、施工公司,形成了“需求共提、方案共商、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联动机制,确保改造工作顺利推进,让市民尽早受益。

  这场改造从一开始就带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温度。专班设计了详细的意见表,从台面材质到地胶颜色,甚至连球台间距都挨个儿请市民填写。78岁的王大爷是这里的“元老”,他用放大镜看完表格后认真提了三条建议:“台面回弹得跟老水磨石一样”“灯光别从头顶直射”“旁边得加个休息凳,能歇脚”。这些诉求,最终都融进了改造方案里。

  灯光问题让改造专班费了番周折。按照常规设计,室外球场的灯光要装在6米高的灯杆上才不会产生眩光,但乒乓球区域旁边都是树,太高的灯杆会影响树木生长。专班成员带着卷尺和手电筒在场地反复测试,天黑后举着不同型号的灯泡模拟打球场景。经过数十次试验后,他们发现地下涵洞使用的防爆灯效果绝佳,4米高的安装高度既能避开树枝,特殊的漫反射设计又不会刺眼。

  最牵动人心的还是球台的选择。老人们对水磨石台面的感情深,但环保新规早已将其淘汰。专班成员跑遍了北京的体育用品市场,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场地“取经”,带着不同材质样品让球友们试打。当新型复合台面运来时,王大爷第一个上前试球,乒乓球在台面上弹了三下,他眯着眼说:“嗯,有那味儿了!”

  2023年5月,龙潭公园乒乓球区域场地提升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并于“五一”假期正式开放。新铺了绿色地胶、新装了8张崭新球台、新做了场地照明和监控系统、增加了便民储物柜……解决了场地坑洼不平、球桌老旧、灯光亮度差、游客储物不便等诸多问题。

  “国球进公园”的升级改造,不仅改善了公园的运动设施,更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未来,龙潭公园将继续倾听市民心声,联合更多力量,打造更多惠民、便民的公共空间,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公园里收获健康与快乐,让活力与和谐成为城市公园最美的风景。

  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峰湾公园的晨雾中,几张乒乓球台前人影攒动。年轻的上班族王磊正与同事激烈对攻,汗水浸湿了运动衫。“以前早上就是刷手机,现在约着同事来公园‘过两招’,出一身汗,一天都精神。”王磊抹了把汗笑着说,“这可比咖啡提神多了,而且离家就十分钟,太方便了。”

  不远处,来安花园小区新添置的乒乓球台旁,退休教师李大爷正指导小孙子发球。“以前小区里没什么活动场地,孩子平时就窝在家里。现在好了,下楼就能打球。”李大爷欣慰地说,“这球台,真是建到我们心坎里了。”

  遍布大小社区与公园的130余张乒乓球台,如同磁石般吸引着老老少少,每日定时上演着切磋技艺、挥洒汗水的生动场景,勾勒出一幅活力满溢的城市健身新图景。

  这幅图景的背后,是合肥市构建“15分钟健身圈”的精心布局。市政府将“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深度融入老旧小区改造与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两大民生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选址是关键。”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优先选择居民聚集度高、交通便利、环境安全的公共空间,确保大家‘找得到、走得进、用得安’。”

  2024年,在全市8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和110个城市游园(含体育公园)中,更新、新增室外健身设施210套,其中乒乓球台达130余台,有效缓解了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难题。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更是被打造成示范样板,这里不仅配备了标准乒乓球台,还贴心设置了便民休息区、文化展示栏,成为集运动、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场地。“周末带孩子来公园玩,我打球,他们休息,各得其乐。”带着家人来此运动的张女士对示范点的设计赞不绝口。

  2023年,首届“国球进公园”赛事点燃了600名市民的热情。2024年,合肥承办了“中国乒协国球进公园户外赛(安徽站)”,并将其与“合肥社区运动会乒乓球户外比赛暨长三角乒乓球户外邀请赛”深度融合,参赛规模突破千人大关。这股热潮在2025年持续涌动,包河区精心规划的12场分站赛加1场总决赛的“组合拳”打得有声有色。

  为了让设施“建得好、管得住、用得久”,合肥市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筑长效活力。

  为保障建设质量,合肥建立了“体彩公益金+专项资金”的多元支撑体系,仅2024年就投入134万元专项采购器材,并对成效突出的区域给予倾斜支持。强化源头管控,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器材质量认证纳入供应商评标要求。做好技术赋能,在部分场地试点铺设的悬浮拼装地板,有效缓解了传统硬地面对膝关节的冲击。明确运维责任,将设施管理纳入公园、社区、物业等产权单位的年度预算,全面推行“设施台账追溯制”,实现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从清晨到傍晚,从社区到公园,小小的乒乓球在合肥划出一道道充满活力的轨迹。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成为连接邻里、增进健康、提升城市温度的重要纽带。合肥“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的实践,正以“小切口”转动着惠及万千市民的“大民生”,让城市的脉搏跳动得更加健康、有力。

  银球飞舞,拍弦争鸣。在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市民健身中心九楼,68岁的张伯伯反手一记削球,引得围观居民齐声喝彩。“以前想打球得坐三站公交车去其他地方,现在家门口的市民健身中心一部电梯直达‘快乐老家’。”张伯伯抹了把汗笑道。身后12张蓝色球台排开,胶鞋摩擦地胶声与欢笑声交织升腾。

  为响应“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号召,切实解决居民“打球难”问题,田林街道以满足居民多样化健身需求为导向,在市民健身中心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多次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通过街道微信公众号征集居民“金点子”,并将呼声最高的乒乓球项目设置在市民健身中心9楼,高标准地打造了乒乓球场地,让“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在基层落地生根。

  自2024年11月对外开放以来,田林街道市民健身中心以亲民的价格、专业的设施和火热的氛围,成为居民家门口触手可及的“社区乒乓球运动热土”。

  这里铺设了专业的防滑地胶,顶灯洒下无影柔光,空调新风系统保障空气清新、室温舒适。田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乒乓球项目的火爆是政府服务民生的生动体现,街道提供场地资源,华体(上海)体育场馆有限公司承担日常运营和管理职责。这种模式既激活了社区闲置空间,又让专业运营力量深度嵌入社区服务之中,使得居民健身活动从“有场地”跃升至“有品质”。

  场地硬件提升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乒乓球场地真正“活”起来。为提升市民健身中心乒乓球场地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市民健身中心联合田林街道各居民区,通过微信群、社区公告栏等方式广泛发布场地开放信息,组织“乒乓体验日”等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免费参与和体验乒乓球活动。同时,依托场地开展社区乒乓球赛、亲子互动活动、老年人友谊赛等,推动乒乓球运动在社区的常态化开展,推进健康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据田林街道市民健身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乒乓球场地每日开放12小时,采用“公益免费+低收费”模式,周一至周五的8点到10点、12点到13点均是免费公益时段。居民可通过线上预约系统灵活订场,周末高峰时段甚至需要“抢位”。场地对外开放后,居民们从最初的观望逐步转变为主动报名、积极参与,乒乓球运动逐渐成为田林街道居民健身的新选择和新习惯。住在附近的张阿姨感慨:“在这里打球,公益时段已经可以满足我日常的健身需求,之前都找不到这样的场所,这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的大好事。”

  随着乒乓球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居民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加,自发形成了多个“互助小组”。在切磋球技的同时,互帮互助氛围日渐浓厚,生动展现了社区乒乓球运动的全年龄覆盖魅力和乐动在田林的内涵。

  胶板击球的脆响、飞溅的汗珠、球台两侧的笑声,早已在方寸之间写下答案:让健身回归烟火日常,让邻里重获握手温度,球台间,正跃动着城市美好生活的鲜活脉搏。

  在浙江省杭州市朝晖街道塘南社区小公园里,有一处宝地被居民们亲切称为“最美乒乓角”——大樟树乒乓球场。十几株树龄近半世纪的香樟树撑开巨大的绿伞,浓密的树荫下,塑胶地面干净整洁,几张乒乓球台错落排开。这里不仅是一片运动天地,更是塘南社区邻里交流、休闲放松、挥洒汗水的活力中心。

  从曾经地面不平、易积水的简陋场地变身为如今的“天然氧吧”运动天地,正是“小设施”服务“大民生”的生动写照。

  塘南社区工作人员说:“改造前的露天球场可没这么舒心,地面坑洼积水,遇上雨天就没法打球,球桌数量也少,居民总念叨着不方便。”借着“国球进社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社区一点点琢磨升级方案:遮雨棚要能伸缩才不挡樟树的光影,塑胶地板得选防滑又环保的材质,照明装置的角度得避开树叶遮挡……光是遮雨棚的安装位置,就反复推敲了好几轮,就为了既实用又不破坏这片“天然氧吧”的景致。“看着居民们在树下畅快打球,就知道这改造值了。”

  今年80岁的陈仲庆是位资深球友,也是这群乒乓球运动爱好者中的“灵魂人物”。自20多年前球场落成,热心的他就当上了“民间负责人”。“以前下雨下雪就没法打球,现在只争朝夕天天报到。”陈仲庆回忆说,刚开始来打球的也就十来个,随着氛围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来打球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本小区的人来,别的小区居民慕名而来的也越来越多。“从朝晖一区到朝晖九区都有人来打球,另外还有从德胜新村、三里亭、丁桥,甚至湖州赶过来的。”

  10岁的童童自从放了暑假便成为了球场的“常客”。她最佩服的就是前国手童飞鸣,知道球场里有3张球台是这位世界杯季军捐赠的,练球时格外认真。“上次学校乒乓球比赛我还赢了同学呢。”童童骄傲地说,在这里不仅球技进步快,还认识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暑假里天天泡在球场都不觉得腻。

  塘南社区党委书记看着球场里热闹的景象,满眼欣慰:“这球场是居民的‘幸福驿站’。老人们在这里找回乐趣,孩子们在这里收获快乐,这就是最生动的民生图景。”塘南社区用一张球桌、一片绿荫,诠释了“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的深层意义——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照亮寻常日子的温暖之光。

  “永不言败、勇于拼搏的乒乓球精神激励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中国国家乒乓球队队员王楚钦对战后,一名市民感叹道。今年5月,国乒队员现身四川省成都市城东体育公园二期综合运动馆乒乓球训练馆和市民切磋球技。体育馆内,中国乒乓球队教练、队员化身“体育老师”,与上百名成都市民“过招”,共享乒乓球带来的快乐。据了解,城东体育公园二期综合运动场馆自2024年4月起便全年365天免费向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开放,已成为成华区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核心场所。该场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不仅承办过多项国家级、省级乒乓球赛事,更是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出征2024年巴黎奥运会前的最后热身比赛场馆,为国家队备战提供了专业的训练环境,助力中国乒乓球队在巴黎奥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如今,场馆内仍保留着奥运热身赛的专业设施,如标准球台、灯光系统等,让普通市民也能体验专业赛事级的运动条件,这一举措极大激发了市民的健身热情,每日前来打球的市民络绎不绝。

  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

  为更好地服务周边居民,城东体育公园二期综合运动馆还成立了康复中心,由专业人员每周固定时间免费为居民们讲解运动康复相关知识,提供康复训练和运动损伤治疗,让成华区的老百姓们不仅能享受免费打球福利,还能获得专业的健康支持,真正实现“运动+健康”一站式惠民服务。

  此外,城东体育公园还开展“国球进公园·百园万人齐乒乓”首届“成华杯”全民乒乓嘉年华暨2025年四川省“国球三进”系列活动。活动通过举办乒乓球公园比赛、挑战赛、技巧培训及亲子趣味活动等,让乒乓球运动贴近群众生活习惯与健身需求,搭建起专业运动员与群众互动的桥梁,更让乒乓球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惠及更多民众,助力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在成都市多处公园,市民在生态优美的环境中锻炼,享受健康生活与绿美建设双重成果的画面处处可见。近年来,成都市坚持党建引领,主动回应群众需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共同商议公园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开放事项,因地制宜增设球台及配套设施,拓展活动空间。建设区域性乒乓球全民健身指导站、社区运动健康康复中心等,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为科学、便捷、丰富、安全的运动环境,使公园成为市民锻炼的“天然健身房”。

  “砰!哒!砰!哒!”在广东省珠海市海岸公园,声声海浪间,不时传来清脆而充满活力的声响。72岁的退休教师陈进伯手腕轻抖,一记精妙的削球旋转着飞向球台对面。他的球友16岁的高中生陈辉宇,一个箭步上前,用球拍稳稳迎击。海风裹挟着球拍的击打声,掠过湛蓝的海面,吹向郁郁葱葱的棕榈林。这幅生机盎然的滨海健身图,正是珠海市以“公园+国球”创新理念精心编织的“15分钟健身圈”最生动的民生画卷。它是市民推窗见海、下楼即达、举拍可享的日常幸福。

  “以前想找个像样的地方打场乒乓球,得开车跨区找体育馆,要么就是老旧的社区石台,风吹日晒还经常被占。现在不一样了,推开窗就能看见大海,走下楼就有这么专业的乒乓球台,非常好。”家住海岸公园旁的市民林子慧女士,一边擦拭着球拍,一边感慨道。她的感慨,道出了许多珠海高新区乒乓球爱好者的心声。海岸公园立足滨海资源禀赋,创新打造特色滨海运动空间:一是精准规划,充分整合场地资源,科学布局乒乓球、足球、篮球等多功能运动设施,让有限空间释放最大活力;二是按需定制,深入社区开展需求调研,因地制宜配置嵌入式球台、标准型球台及特殊抗腐蚀合金球台,重点破解“场地难”的供需矛盾。昔日闲置的滨海角落,如今已然蜕变成全天候开放的“全民健身客厅”。

  球台落地生根仅仅是故事的序章。珠海独创“多维共建”的长效运营机制,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体系,由市、区政府统筹协调,住房城乡建设、体育、城管等部门联动保障公园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社会参与模式鼓励企业个人通过捐赠认养等方式参与建设。发动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选址论证、设施维护,并联合本地体校、青训机构提供专业指导。

  这方寸球台带来的惠民实效,清晰地呈现在数据的变化和生活的点滴之中:通过精准配建乒乓球设施,场地使用率提升150%以上,2025年新增智能健身设施推动智慧化转型;乒乓球等运动的参与人数大幅增长,公益课堂惠及青少年群体,体育名人互动激发社区活力;品牌效应日益凸显,项目获权威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典范,有力提升珠海“滨海运动之城”的城市形象。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珠海在公园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功实践,其精髓在于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共建机制、厚植品牌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深入调研精准识别社区需求,避免“一刀切”,根据人口结构、运动偏好等配置适宜设施;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建模式,通过捐赠认养、志愿服务等方式激发社会活力;着力培育“国球进公园”系列赛事等具有滨海城市辨识度的特色品牌活动IP,持续开展主题鲜明的品牌赛事与文化推广,将体育功能深度嵌入公共空间。

  山东省青岛市浮山所社区新安路13号国球活动场地上,绿树掩映间传来清脆的击球声。两张崭新的乒乓球台前,几位老人正酣战不休,笑声不断,这片曾荒废的边角地,如今已成为居民最爱的“健康驿站”。

  2024年,市南区借老旧小区改造东风,以“国球进社区”为纽带,用“小乒乓”转动“大民生”,绘就了一幅社区焕新的生动图景。该区建立了政府主导、社区配合、居民参与的多方协同机制,区旧改指挥部和城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统筹规划和资金投入,社区组织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居民全程参与改造决策和监督,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建设之初,社区规划师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乒乓球场地布局。在空间有限的小区,设置了占地面积较小的乒乓球台;在空间较为宽敞的小区,则建设了标准的乒乓球场地并配备了照明、遮阳等设施,确保居民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乒乓球运动。此外,物业服务企业还定期对乒乓球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保障其正常使用。

  “以前都是去体育馆打球,现在家门口也有球台了,很开心。”浮山所社区一位市民说。通过“国球进社区”的改造,老旧小区新增了一批乒乓球场地和设施,有效解决了居民健身设施不足的问题,完善了社区的健身服务功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健身服务。随着“国球进社区”活动的开展,街道办事处了解到附近居民的需求,设立了“国球健康驿站”,放置3张乒乓球台。“一经开放就供不应求,来打球都要排队。”这里的志愿者笑着“抱怨”。

  改造后的乒乓球场地上,居民们挥拍竞技,欢声笑语不断,社区定期组织乒乓球比赛、乒乓球教学培训等活动,邀请专业教练为居民传授乒乓球技巧,举办亲子乒乓球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浮山所社区举办多届“银杏杯”乒乓球友谊赛暨健康生活风尚培育活动,吸引了社区内许多乒乓球爱好者的参与,有来自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报名参赛,从青少年到老年人,大家欢聚一堂,共同感受这场友谊赛的热闹与快乐。通过乒乓球活动,不仅展现了社区居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拉近了邻里距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如今,这片乒乓球场地已成为居民健身交流的重要场所,营造出全民健身、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

  在江苏省常州市清二社区乒乓球活动室里,社区居民贺阿姨正握着球拍,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脸上却笑开了花。“以前的退休生活是整天在家对着四面墙,闷得我都快长霉了。没想到老旧小区改造后,不仅环境变美了,活动场地也增加了。”贺阿姨说,自从社区添了乒乓球台,她每天雷打不动来报到。“挥挥拍子,浑身筋骨都舒展开了,还认识了一大帮老伙计,凑在一起说说话、打打球,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充实。”

  像贺阿姨这样的居民还有不少。曾经,社区的傍晚总是静悄悄的,居民们饭后多是关起家门,各过各的小日子,楼道里鲜少听到欢声笑语,少了些人间烟火气。如今,每到傍晚或周末,乒乓球台前就成了社区最热闹的地方。男女老少都爱在这儿聚聚。球技好的当起了“教练”,手把手教新手,新手们也不怯场,跟着模仿练习,时不时闹出些小笑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乒乓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也在居民们心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把曾经疏远的邻里情紧紧连在了一起,让整个社区都洋溢着浓浓的暖意与活力。

  清二社区房屋大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改善居住环境,2022年这里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有关部门着眼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发现居民对活动设施的需求较大。于是,在改造过程中通过盘活闲置车棚、改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方式,增设运动健身器械、凉亭等公共设施,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结合“国球进社区”工作,建成2处标准化乒乓球场地,配备4张球台,并安装了空调和照明设备,为居民提供乒乓球活动室。添加球台后,居民纷纷来到乒乓球活动室,三代同堂的活动场景为社区增添了更多活力。

  为更好地开展国球运动,社区积极发掘培养“乒乓达人”,由居民骨干担任技术指导和活动组织员,形成“达人带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社区成立乒乓球爱好者小组,定期组织比赛,“迎春杯”“邻里赛”都成了社区活动的响亮品牌,吸引居民广泛参与。依托属地资源优势,与清凉小学、正衡中学等学校携手共建,搭建充满活力的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乒乓球比赛、开设公益培训课,三年以来累计吸引超500人次参与乒乓球运动,带动社区形成“每日一练、每周一赛”的健身氛围。

  为让乒乓球台等设施得到更规范的管护,社区组建了一支由乒乓球运动爱好者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同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使用管理制度,涵盖场地预约、积分管理、活动报名等多元功能,方便大家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志愿服务队成员负责乒乓球活动室的日常维护,包括清扫地面、擦拭球台、整理器材以及开关门管理等工作,每完成一次服务就能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用来兑换乒乓球、球拍胶皮等实用装备,既保障了场地整洁有序,又激发了大家参与管理的热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

搜索

 谷歌地图 百度地图